湖北学子三下乡: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模式创新研究
作者:何璧真 曾涵熙 浏览人气: 发布时间:2025-07-16
中国青年网黄冈7月12日电(通讯员 何璧真 曾涵熙)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,我国乡村发展呈现出多元探索、多点突破的生动局面。从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,到新农人群体的崛起成长;从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,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,各地正以因地制宜的智慧,书写着各具特色的振兴篇章。2025年7月3日至2025年7月7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B015小分队深入多地乡村一线,探访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,解码新时代 “三农” 发展的内在逻辑。
踏访谦益农业:在生态稻田间探寻绿色农业的振兴密码
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谦益农业(湖北)有限公司,是RB015小分队的第一站。“我们坚持‘不耕地、不除草、不施肥、不打药’的自然农法,通过构建稻田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平衡。” 工作人员陈征向介绍,农场通过秸秆还田、绿肥种植等技术组合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2013 年的 1.2% 提升至如今的 3.8%,蚯蚓存活率提高 60% 以上。
资料显示,种植基地呈现出一幅 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 的田园画卷。与传统农田不同的是,这片 1200 亩的稻田里,看不到农药喷雾器的踪迹,取而代之的是农民们的身影;田埂上的草也是生态农业的一环,让其他小动物都有栖息之地,构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。作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,谦益农业的实践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。生态效益的提升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增长。通过 “公司 + 合作社 + 农户” 模式,农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种植,每户均年收入增加,土地流转率也提升不少。
谦益农业种植部负责人提出“谦益农业的实践印证了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深刻内涵,其构建的‘生态 — 经济 — 社会’协同发展模式,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。” 目前,该模式已在湖北、江西、安徽等省份的 12 个县区推广,辐射面积超 1.5 万亩,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
图为RB015小分队在谦益农业(湖北)有限公司学习生态农业合影留念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边预婷 摄
对话田间农人:从双手耕耘里读懂乡村发展的民生温度
在黄冈市黄梅县的谦益农业产业基地,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正经历着显著转变。这一转变的实现,得益于当地农业产业基地的推动,该基地是区域内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典型范例。基地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,整合了大量分散的耕地,统一进行生态种植并雇佣当地农户种植水稻。谦益农业进行科学管理,此举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,也为包括曾经的脱贫户在内的当地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增收途径。
乡村振兴的推进,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成果。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,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,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也得到了改善。更为突出的是人才回流现象,不少大学生和外出务工青年选择回到家乡加入谦益农业,其中一些人成为了技术人员,与高校多有合作,增添科学技术种植,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。如今,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有机融合,推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向更科学、高效的方向转变。据调查显示,谦益农业在带动农户就业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一幅 “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” 的民生画卷正在逐步展现。
图为成员在谦益农业基地向相关负责人进行学习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边预婷 摄
图为RB015小分队下田进行调研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边预婷 摄
漫步袁夫稻田:看农旅融合如何让土地绽放 “诗与远方”
湖北黄梅县的袁夫稻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。游客们或乘坐复古小火车穿梭于金色稻浪,或在稻田咖啡馆品尝稻花拿铁。据调查显示2024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120 万人次,实现综合收入 1.8 亿元。“农旅融合不是简单的‘农业 + 旅游’,而是要让土地绽放多重价值。” 景区公示栏介绍到,袁夫稻田秉持 “三生融合”(生产、生活、生态)理念,在保留 1200 亩核心稻田生产功能的基础上,开发出农耕研学、民宿体验、文创开发等 12 类业态。
作为黄冈市黄梅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以袁夫稻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项目,正引领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发生显著转变。袁夫稻田正是生态农业与多元发展融合的生动体现。袁夫稻田以生态农业发展为导向,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分散耕地,在这一模式下,采用生态种植标准,配套相关现代化设施,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。袁夫稻田同时成为 “三下乡” 活动的重要实践平台,科技、文化等资源在此落地,为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、农耕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,助力农户技能提升与乡村文化氛围培育。
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,袁夫稻田依托其生态景观与农耕特色,发展出观光体验、科普教育等文旅项目,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农事、感受田园风光,带动了当地餐饮、住宿等相关业态发展,形成了农旅互促的发展格局。
袁夫稻田在带动农户就业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、丰富乡村发展业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一幅 “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” 的民生画卷正在逐步展现。
图为RB015小分队在参观袁夫稻田前进行合影留念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边预婷 摄
回望红色印记:在革命精神传承中汲取乡村振兴力量
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,这片曾见证红十五军革命历程的红色土地上,革命精神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,红色印记与乡村发展实践深度融合,展现出独特的振兴路径。
作为红十五军的诞生与战斗之地,黄梅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。当地将这些红色遗址遗迹进行系统保护与利用,打造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播平台,让参观者在实地探访中感悟革命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
革命年代形成的军民鱼水情,在新时代转化为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生动实践。织,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,发展茶叶、灵芝等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,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发展局面。
红色精神也激励着新一代乡村建设者。驻村工作队伍深入各村,走遍辖区内的自然村,推动电商服务等新业态落地,助力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。这种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行动,形成了青年力量接力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态势。在红十五军曾经战斗过的山区,生态产业得到蓬勃发展。老党员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,采用 “党支部 + 合作社 + 农户” 的组织模式,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种植,让当地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,让更多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。
从红色精神的传承到乡村产业的发展,从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到新一代建设者的积极参与,黄梅县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,推动着革命老区在新时代实现全面发展,让红色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图为RB015小分队在学习红十五军的红色文化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涵熙 摄